四川师范大学高林远:“筑梦”与“逐梦”需要每个人的奋斗
人物名片:高林远,男,1956年12月出生,四川仁寿人。现任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,经济学教授,硕士研究生导师,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,四川省政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,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,四川省经济学会名誉会长。
“从某种意义上讲,中国梦就是‘筑梦’和‘逐梦’的过程,需要每个中国人的奋斗。”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高林远接受四川新闻网“中国梦 教育梦”专访时指出,教育兴,国家兴。
筑梦:国家富强、民族复兴、人民幸福
“当前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国梦!”在高林远看来,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追求,“中国梦”的含义是实现国家富强、民族复兴、人民幸福。对于个人,代表了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“幸福特征”。对于民族,代表了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“文明特征”。对于国家,代表了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“实力特征”。
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,是人民幸福之梦;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,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。个人的梦和国家的梦、民族的梦是统一的、相互促进的。
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结、社会理想和心灵归宿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,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。
“筑梦”是指理想构建,“逐梦”却是全面奋斗的历程。这需要全社会的参与,包括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。要把每个人的梦想凝聚成国家民族的梦想,就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。
中国教育梦之核心:体现公平、公正、和谐
教育兴,国家兴。教育是经济发展、国家繁荣的最好途径,尤其是对世界人口大国而言,它还是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和最好途径。
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“百年”的目标: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。围绕这两个“百年”的目标,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,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教育现代化既是两个“百年”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,又是促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和驱动力。
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用四个词表明自己心中的“中国教育梦”:有教无类、因材施教、终身学习、人人成才。这既是对中国教育的最好诠释,也是未来中国教育的目标。
高林远强调,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,中国教育存在明显差距,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统一同一,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缺乏创新,这是中国教育的顽疾。同时,中国教育服务功能不显著,人才培养对于经济文化发展贡献率不高,0.83%。比如高校科研服务社会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实现,这既有高校自身原因,也有社会原因。
逐梦:需要每个中国人的奋斗
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毫无疑问是教育梦的实现。教育可以根本改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,这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才能技能素质。而教育梦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,让每一位受教育者成为“中国梦之队的一员。”
“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,最缺乏的就是大学创新精神。”高林远谈到,中国教育不仅仅需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,即体现“有教无类”;中国教育在教学方法、育人机制等方面需要充分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,即体现“因材施教”,这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;“终身学习”不仅是教育问题,也是社会问题,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是改变现状之急;“人人成才”既是教育者追求的目标,也是受教育者奋斗成功的需要。当今中国,精英教育已经逐步转向大众教育,这为人人成功的个人梦想提供了前提。
高林远指出,“中国教育梦的核心是体现公平、公正、和谐,不仅能上学,而且是上好学。”高林远说,目前上大学并不难,但是怎么样让更多学生享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,这才是大学特别是师范院校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。破解大学教育质量之道,根本在于师资。作为师范类高等院校,除了校风、学风、文化底蕴外,最关键的是要重视师德的培养。汶川地震的“范跑跑”和芦山地震的“高玉华”,折射和冲击的是家长心目中教师的道德风范。
“只有努力让每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,并使之成为‘中国梦之队’的一员,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方可实现。”高林远如是说。